close

undefined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預測,小至明天是否會下雨?大至這檔股票會漲還是會跌、下一任總理是誰?都是預測的範圍,作者從1980年代就開始研究良好的預測是不是有其技術性可言?還是純粹是運氣所致?這本書就是在書寫這個長期研究的結果,良好的預測是可以學習的。

 

作者先提出在預測這件事上,普世存在的問題,那就是缺乏檢驗。

 

早年的醫學,包括中醫與西醫,都是憑藉醫生自以為正確的知識來診治病人,不小心成功了,就認為這個方法有效,失敗了,就認為是病人的問題,後來,在亞齊.考克蘭醫生的努力推動下,才漸漸接受實證醫學的觀念,實證醫學強調任何治療方法應有隨機試驗並且證明有效才可以用於病人之上。

undefined

透過實驗、檢驗,醫生們得以找出何者有效?何者無效?但是在預測上,卻少有人去事後檢查自己之前說了什麼,即使回過頭去看,也不免受到回溯偏誤的影響,或是當時所做的假設太過籠統,事後怎麼解釋都可以說成對的,因此好的預測應該要能夠事後檢驗,預測時提出確切的機率,就像氣象預報一樣,才能夠事後重驗。

 

因此,作者透過良好預測計劃,廣招老百姓來預測各種問題,並將結果以布賴爾評分法計分,與此同時,也計算電視上有名的預測家,和情報單位預測員的分數。分數越低,能力就越高,透過計分來看,是否存在真的會預測的人,能夠保持低分,而不會預測的人則會忽高忽低,因為他們是用猜的。

 

結果出來後大為驚人,真的存在有超級預測員,他們的表現優異無比,遠勝過名預測家和情報單位預測員,名預測家的表現最差,跟黑猩猩丟飛鏢一樣,隨機命中或射偏。是什麼讓超級預測員能夠這麼優透,經過作者深入探討後,得到四大關鍵,分別是一點點的智慧、推崇數據、知識上癮和最重要的自我批評。

 

一、一點點的智慧

undefined

心理學上有個很著名的現象,定錨現象,意指人們做決定時常受到不相干的事物干擾。因此,預測前能夠先找外部觀點再以內部觀點分析會比較準確。舉

 

個例子說明比較清楚,假設要預測:「一個月內英國會不會發生恐攻?」超級預測員會先找近幾年來的恐攻次數,發現從2014年到2016年總共發生10起恐攻,可以以四個月一起恐攻來估算衝突的機率大概是25%,這就是外部觀點,一個客觀的定錨點。

 

再來,內部觀點就是透過很多不同的新聞來上修或下調,例如如果ISIS放話要攻擊歐洲,那就將25%調整至33%,如果警察組織決定加強警力,那麼就下修至20%等等。

 

另一個重要的方法是費米化,就是將問題拆解成小塊一一回答後再拼出猜測,這點在預測任何事情上都很有用,例如要預測要用多少衛生紙才能蓋住台灣,一般人比較習慣直接猜心中第一個出現的數字(讀者不仿先想一個數字),但超級預測員卻會將問題拆解成

  • 衛生紙的面積
  • 台灣的面積

現在你兩個都不知道,但可以預估,大概猜一下,台灣的面積是3萬平方公里,衛生紙的面積是400平方公分,所以要75百億張衛生紙,實際上大約是9千億張,跟讀者猜的數字比起來應該接近很多吧!

 

反過來說,透過很多小的子問題,我們也能推估更大的問題,例如透過預測北韓會不會進行核子測試?北韓會不會發射飛彈?北韓會不會進行網路攻擊?如果機率都很高,或許下一次的韓戰機率也就不低了。

 

掌握外部觀點與費米化兩大重要方法就能大幅增加預測的準確度。

 

二、推崇數據

人們與生俱來就喜歡確定的猜測。石器時代時,假設前面有一個搖動的草叢,原始人只會預測兩種答案,有獅子或是沒有,這種確定性的需求早已根植在人性之中,這造就了一般猜測者總是一萬分確定自己的預測,OPEC就是會減產,預計油價將大幅上升,或像是一般更常見的預測,非常模糊,例如:OPEC可能達成減產協定,但是可能到底是多可能,是30%還是70%,這兩者會造成決策的方向大幅改變。雖然清楚的數字比較容易讓人決定,但人們卻不喜歡這樣。

 

超級預測員喜歡精準,他們強調的是正確的或然率,不只是到30%這種精準,更常見的是56%78%,這種很明顯是深思熟慮所得的數字,30%對他們來說跟猜測沒有什麼不一樣。

undefined

三、知識上癮

undefined

前面提過找到外部觀點後,要透過許多不同的新聞、消息來修正自己的預測,大部分的人在猜測的時候,做完預測就放一邊不再修改,但是超級預測員卻會不斷的接收新的資訊,修正既有的預測,他們不會覺得這些消息沒有實際的利益而不屑一顧。

 

其中一名超級預測員在被問到「聯合國登記難民的人數在未來六個月會不會超過260萬?」時,只說:「這是了解敘利亞內戰的好機會。」這種純粹為知而知,不為任何實質利益考量的渴望是很重要的。

 

但即使是超級預測員也會有其缺陷,最重要的就是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有時候超級預測員過於看重手邊所拿到的資料,造成修正的幅度過大,偏移正確的數值太多,或者是當心中堅守的信念(偏見)太強大,以致於忽略手邊所拿到的資料,不修改原本偏差的預測,使得最後得到的布賴爾分數過高。

undefined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在反應過度和反應不及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而解決之道就是每次都做一點微小的調整,不做太大的調整也不完全不調整,讓數字能慢慢的接近正確的答案。

 

四、自我批評

超級預測員具有成長型思維,他們對如何做得更好?與知道他們的表現如何?同樣渴望,每次的預測,超級預測員都會詳實的計錄所有的預測與改變的原因,每次結果出來,他們都會回去分析檢視之前哪裡做的不好、哪裡需要改變?透過每次的「嘗試、失敗、分析、調整、再試一次」的循還,讓超級預測員得以成長,慢慢的勝過一般人和情報預測員,這種trial and error的心態是他們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關鍵。

undefined

總結來說,超級預測員有幾大特徵:謹慎、謙卑、務實、善於分析、重視機率論、成長型思維,但並不是每一樣都要具備才能成為超級預測員,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特別善長的特質也可以彌補較弱的部分,然而,不屈不撓一直嘗試修正的精神應該是最重要、絕對要具備的。

undefined

書中提到的預測十戒,是精華所在,這裡列舉出來供大家參考,有空還是要去讀讀原書,你會得到更多的能力與知識。

1.分出能預測與絕不可能預測的事物

2.把難處理的問題,費米化拆成易處理的子問題

3.找到內外觀點的正確平衡

4.找到反應過度與反應不及之間的平衡

5.找出反面的論證,透過正反交鋒,來製造出合論

6.分辨出不同程度的比率直到無法追究到更細

7.找到自信不足與過度、審慎和果斷之間的平衡

8.反過頭檢查錯誤但要注意後見之明偏見

9.與他人合作

10.實際去應用上述方法預測,並在檢驗中進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