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讀了那麼多書,學了這麼多改變人生的方式,為什麼時間一過卻完全沒有改變人生?

 

《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書中寫道:「你的生活中有百分之80由習慣所組成。」

 

所謂的習慣就是模組化的行為,透過一件件模組,我們不需要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來決定該做什麼,畢竟人的認知跟肌肉一樣會疲勞,沒辦法無止盡的耗用。

 

>構成習慣的基礎有三大要素:提示→行為→獎酬

 

從小老鼠的實驗中會發現,一開始建立行為時,在提示、行為、獎酬出現時腦波都會很發達,但隨著行為建立起來,只剩提示與獎酬階段會出現強腦波,分別是刺激造成行為開始與得到獎酬時的愉稅,用以強化迴路。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刻意思考後做出選擇並行動,過了一段時間後,即使不思考我們也能做出一樣的行為。

 

早上起來,進廁所刷牙盥洗,吃早餐,開車出車庫……這些事情,哪一項是透過思考來達成的,你刷牙前會思考牙膏要擠多用力,牙刷要先從哪邊開始刷嗎?你吃早餐的是候有思考要先喝東西還是吃東西嗎?開車的時候有想著第一步插入鑰匙,第二步拉上安全帶,發動……沒有,通通沒有,這就是模組化、習慣的好處,將心思放在真正需要用到的事物上。

 

習慣的建立是依靠腦中一個稱做基底核的區域建構而成,通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即使是喪失記憶的病人,也有辦法透過習慣維持日常生活,一位失智的老人,如果天天帶他去散步且走相同的路徑,那麼數日後,即使無人帶領,他仍能自主的走完全全程,因為整條路上都是提示,看到這棟建築要左轉,聽到狗吠聲右轉……,但是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只會跟你說:「不知道。」

 

因此,當你想要建立一個全新的習慣,例如:開始晨跑的時候,你必須先找出一項提示,例如:在床旁放一件慢跑褲,或是房門上掛一副慢跑的圖像,每次一看到這個提示,就去執行預定的行為:慢跑,最後別忘記給自己一個獎酬,這不一定要是一塊蛋糕或是一包零食,可以將記錄分享給別人取得成就、自豪感,這種內在的滿足也是很有效的獎酬。

 

除了上述三個要素外,還有兩個比較不明顯的驅動因子,第一個是渴望,這跟獎酬有點關係,也就是這個獎酬必須能夠讓你有渴望的感覺。在習慣養成後,渴望會在行為之前就出現,如果沒有做出相應的行為會使渴望不斷的增強,最後使人無意識的開始抽煙或吃垃圾食物,反過來說,渴望也能驅使你去跑步,去吃蔬果等等。

 

第二個因子則是,你必須相信你做的到,最好的辦法就是跟成功改變/建立習慣的人多多相處,看到他們,聽他們說他們的故事,會讓你心中湧現強大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是最終能不能成功的要素之一。

undefined

所以說,下次再看到牛人寫一篇:「建立這五個習慣,成功就離你不遠了。」這種文章,讀完後千萬不要只在心中莫莫立下誓言:「恩我一定會做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記得在習慣的前面和後面分別加上提示與獎酬,才能成功建立新習慣。

 

舉例來說:假設今天你想建立的是「開拓人脈」這個習慣,那麼可以試圖去想什麼時候會看到最多的人?假設是在辦公室,那麼就可以一一設定三大要素

>提示:辦公桌上的日曆

行為:找一個同事問他昨晚過的好不好

獎酬:一杯早晨咖啡,聽起來不錯吧!

 

 

習慣是如此強大的事物,一但建立起來變難以消除,但人腦其實沒有辦法辨識出何謂好習慣,何謂壞習慣,因此我們常深陷壞習慣中無法自拔,要改變既有的習慣,有時候可以透過簡單的去掉提示或停止獎勵自己就可以做到,例如路上看到速食店就進去,只要改變回家路線,就不會看到速食店也就不會激發這個習慣迴路。

 

但有時候,提示或是獎勵是沒辦法改變的,例如抽煙的愉稅感沒辦法被移除,緊張的場合沒辦法避免,那能做的就是置入新行為,這個新行為必須能夠達到近似於原行為的獎酬的效用。例如:一旦緊張就會開始咬指甲,獎酬是生理上的刺激感,那麼將咬指甲改成抓手背就能漸漸取代原本的習慣。

undefined

改變舊習慣有四大步驟

>一、認知提升:找出是什麼提示讓自己開始不好的行為,找出什麼是行為的獎酬

二、尋找替代:找到能達到近似效果的新行為

三、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改變

四、記錄行為:每當提示出現的時候就在記錄卡或記錄app之類的上面打勾,一旦做到新行為就再打一個勾,否則打X,隨著勾越多X越少,漸漸的就會發現自己已經養成一個新的習慣了。

 

期望所有人都能朝著自己渴望的方向改變。

 

>留言是思考的第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