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8次徹底的電療消除前人格後,作者波西格以新的姿態重回人世,但是一些偶然的碎片,讓他踏上這段旅程,這是一本表面上以遊記為主的書,但實際上波西格是想以此書為憑,傳授年輕時所追尋的真理。
本書的敘事手法以遊記為主線,但每當作者騎上摩托車或是等待時,就會以**夏托克瓦營**作為探討的手法,書中一開始就明示何為夏托克瓦營
夏托克瓦研修營的帳篷在各地巡迴搭建,主旨是以熱門話題來娛樂教化聽眾,促進思想,啟發百姓的心智
簡而言之,就是透過事件為啟,探討背後的成因,並以更鴻觀的關點解析。
本書共分為四大部分,在第一部份,波西格藉由與同行的友人,薩澤蘭夫婦的對話,來指出科技與人性的衝突。薩澤蘭夫婦痛恨科技,科技對他們來說,太無法理解,他們是藝術家,而非探討科學原理的科技人,科技和科學一起將他們逼迫到一個死角。
對我們來說,這部分其實很難理解,畢竟我們從小就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網路無遠弗屆,但想想自己的上一輩或是再上一輩,他們面對的,是跟薩澤蘭夫婦一樣的恐懼,這種面對科技的無力感,讓他們面臨一種「死力」,一個將他們推往深淵的力量。
波西格在探討科技時,用到**基調**這個詞,基調是**古典式理解**用以看待世界的方式,主要以理性、定律作為本質,反觀**浪漫派**則主要以外觀來看待這個世界,最常見的詞彙是具有啟發性、充滿想像力、創意等等,這種古典與浪漫的二分法在書的後半段,造成斐卓斯開始追尋的所謂的**質素(metaphysics of quality)**
其實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在現代的社會甚至更嚴重,科技與藝術的分離,科技讓人們輕鬆的滿足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但慢慢的,人心的荒涼成為大家更大的恐懼,於是乎,正念,打坐,冥想等等開始瘋狂的成長,但,這一切方法都只是解決表象,讓人們誤以為科技與藝術再次和諧相處,分離的根源卻依舊在湖面下蠢蠢欲動,等待冰裂後的迸發。
第二段,斐卓斯的戲份開始逐漸加重,其實斐卓斯就是年輕時的波西格,一開時他是一位追求理性的青年,但是在大學時期做科學研究的時候,,他偶然發現的想法卻讓他從此走上不歸路。一個理論的產出的標準程序簡單來說是:
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實驗→理論。
但是在書中,斐卓斯發現
用理性假設來解釋一個現象,這樣的假設有幾種?其數量無限大。」
如果假設測試不完,那麼任何實驗的結果都做不成定論,整套科學方法也就無法達成建立實證知識的目標,科學真理不是亙古不變的教條,而是與時俱進的量化個體。
斐卓斯因此陷入魂不守舍的深淵,遭到退學,開始四處流浪,這個流浪並不是所謂的落魄街頭,而是試圖從側面而非正統的科學去探尋真理的旅程,流浪數年後,他結束了這段旅程,進入另一個領域,哲學,也開始另一段更艱深的探索,也就是形上學的內容:這一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一切的意義何在?
一開始,哲學大師康德針對形上學所提出的先驗理論,讓他滿足,但後來他卻發現即使在哲學的領域,也充斥著和科學一樣**醜陋**的東西,那就是**理性**,他又回到了一樣的地方,原地打轉後,他放棄了,放棄解開這些問題。
第三段真正開始說明質素究竟從何而來?是什麼東西?斐卓斯放棄後,開始在大學教修辭學,一位偶然經過的女士在斐卓斯的心田種下**質(quality)**的種子,漸漸的質素開始在斐卓斯的腦海裡成形。
其實整本書寫到這裡,我認為已經開始進入傳遞哲學教派的書而非一本遊記,波西格開始大量的描寫斐卓斯的理論,然而,這些都是透過斐卓斯當時留下來的筆記與書信拼湊而成,整個架構的完整性不好,沒辦法讓人完全理解這個理論的前因後果,不甚好讀,但這也許就是波西格的本意,他不願意以有邏輯架構的方式來闡述本書。
理性/感性,科學/藝術……,整個世界被一分為二,而斐卓斯所要追尋的就是將對立面合而為一的方式,首先,他要先找到將兩者切開的那把刀,透過波折的思維旅程,他發現,質素就是那把刀,質素是形而上的,無法被定義的,是一種主客體的交會點,將主客體相連為一。
這本書最另人可惜的是沒辦法由斐卓斯本人來講述,整個後半部的質素的概念不停的改變,一開始說質素就像是老子的**道**,梵文《奧義書》裡的**祂即你**,後來,又說是**無意識的現實**,甚至還由波西格將之解釋成類似**心流**的事物,整個混亂無比,大大降低書的可讀性。
雖然這本書在講質素的部分不太能另我接受,但是偶然幾段話卻能觸動人心,作者以哲學家的角度,提出許多有趣的點,這裡舉出幾段讓讀者感受一下,也許你們也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一、
我繼續說。「禮拜一早上去上班,有誰會齜牙咧嘴笑?」
「可是他們看起來好落魄,」希薇亞說。「像全死了似的。像送葬的隊伍。」
我懂得她的話,但她的話邏輯不通。人為了生活而工作。
現在很多人為了某種原因,可能是追求金錢,追求成就,而放棄生活,但當工作毀滅生活的樂趣,那工作的本意不就不在了?想想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在工作,追求最初的慾望,不要因此而本末倒置。
二、
倉促是二十世紀的一種惡毒態度。急著做事,代表你對事情不再關心,想改忙其它事,我只想慢慢探討,仔細一點,透徹一點。發現問題癥結的關鍵沒有其它,正是那份態度。
我們的生活如果被工作填滿,只想機械式的完成而不是思考後做出最正確的行動,那這只會讓人的心靈乏味,每次做事前,想一個不同的做法,練習思考,追求創新,讓心與物重新合而為一,創造心流。
三、
真大學沒有特定地點,不擁有土地,不支薪,不收實質經費。真大學是一種心境,是幾世紀傳承下來的偉大資產,**理性思考**,真大學是「理性」的延續體。
很多人上大學只是為了拿那一張用錢換來的文憑,但真正的大學是要教你如何學習?如何理性思考?如何有邏輯的思考?當你被考試束縛,不去深思知識的意義,本質,那還不如別浪費錢直接去工作好了。
也許這三段完全沒有造成你心中的波瀾,那可能只是每個人的人生閱歷,所在的階段不同,這本書中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思維值得去看,但理論的部分,恩,我認為不是哲學人就沒必要深究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