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世界如狂潮奔向實用性,而這個實用性是為了技術目的,為了商業與工業上能夠有效的利用,追求任何事物都要能夠變現,追求財富,我們就像朗吉努斯所說:

永不知足的貪財與貪圖享樂,令我們的生命之舟承載過重而沉船

 

當社會重視擁有(having)大於存在(being),我們將看不清一個人的本質,追求外在的一切成為潮流,真正的擁有智慧,自由靈魂的人將淹死在這股潮流之下。

 

這種追求實用的狂潮,首先摧毀了純為知識而知識的學術機構,例如:大學,圖書館,博物館......

 

當評鑑機構進入校園,要求校園必須通過評鑑才能有補助,校園就必須為了評鑒上可量化的數字,例如教授論文量,學生畢業率而改變;當研究必須以商業實用性為導向,純粹的知識將無法獲得進展,人類將不再進步。

 

教授不再致力與傳授知識,發表大量的低品質的論文成為主流,而沒有被傳授知識的學生,又如何通過考試,然後畢業,因此,考卷就從引人思考的論述題,變成百年不變的選擇題,學生不再具備思考與創新的能力,知識的殿堂如斯,靈魂如何進步。

 

其實,科學發展中,真正改變世界的,都是不為實用性而追求的知識,例如馬克思威的電磁波,成為無限網路的基礎,但是當時,他必然是為了探索未知而研究,就像卡爾維諾所說

人類所從事表面無利可圖,除了解決難題的滿足感外不為其他,這些活動經常會出人意料的在某個領域至関重要,產生深遠的影響

 

寫作也是,如果只是為了博取讚賞,甚至想要因此功成名就,名利雙收,又怎能寫出像是《紅樓夢》這種曠世巨著,經典無非作者嘔心瀝血,是為知識的分享,生活的感悟而寫,若是為了賺錢而寫,只會被前仆後繼的這種書本淹沒。

 

就連追求人文、文化、歷史、倫理的思辨,也是構成社會科學諸如教育、人類、經濟學的養分,但我們常常無感與這些隱藏在外在環境背後的驅力,有一則寓言故事這麼說著:

兩條魚在水中相遇,老魚問:『今天水溫好嗎?』小魚笑說不錯,錯身而過後,小魚才疑惑道:『水是什麼?』

 

越是貼近我們的,卻越難察覺,若有一天我們放棄了這些看似毫無實用性的無價之寶,我們將只聽見唯利是圖的海妖之歌,航向礁石,集體沉沒,失去生命的意義和自身的現實感與尊嚴。

 

唯有追求不為其他事物所約束的目的,強調無用,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才得以讓思維馳騁在獨立靈魂的曠野。

 

這裡並不是說實用性一無是處,實用性是為什麼電磁波能變成wifi,電磁感應可以變成電力推動現在的世界,但是能夠做到這些,何嘗不需瞭解被認為毫無實用性的知識?

 

精神富足與功成名就並不衝突,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有只為實用努力的人,他們也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但不要忘記,當全世界都被這種思維佔據,世界將停滯不前,奔向無意義的死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