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看的書『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是中國作家林欣浩所撰,相信一切知識都有最淺顯的邏輯,希望用最淺白的話語講清楚複雜的知識,這本書用淺白詼諧的言語,將希臘時期到近代的哲學思想與故事娓娓道來,讓人愛不釋卷,一拿起來就放不下,貫串書中的主軸就是哲學的兩大難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與「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雖然宗教能給你解釋,但如果不信教,就由哲學來看看答案是什麼吧!
- Jan 05 Fri 2018 20:32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偽專業哲學史觀察筆記––書評與書摘
- Jan 01 Mon 2018 16:33
fintech?芬特克?哪位啊?金融科技入門
- Dec 15 Fri 2017 21:56
《好好話說》你真的懂話說這件事?
說話人人都會,但能夠把話說得好的人,卻是少之又少,有些人以為會說話就是能夠在辯論比賽中拿到冠軍,或是在幾千人前做出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但其實,說話同時涵蓋了五大不同面向:溝通、說服、談判、辯論、演講,而能好好說話者,即是具備所有面向的能力。
- Nov 26 Sun 2017 10:41
《/斜槓青年》書摘書評
斜槓青年是近年來漸漸流行的詞,很多人以為斜槓青年就是多掛幾份兼職,名片上可以多寫幾個職位看起來比較厲害,或是多一點職業就多一點收入,但這都不是斜槓青年的核心,作者在一開始就定義所謂的斜槓青年是
- Nov 13 Mon 2017 10:00
《刻意練習》書評:革命性方法,讓人精通幾乎任何事物的訣竅
如果將練習分成三層,上中下分別是刻意練習、目標練習與一般練習,每往上一層除了涵蓋較下層的要素外,還增加其它增加練習強度與成效的因子,一般人都困在一般練習,而頂尖人士,就是善用了刻意練習的人!
首先,一般練習就是普羅大眾所知的一萬小時法則,只要一直做一直做就會進步,但這並非正確的,難道一個開了20年車的人的開車技術能跟賽車手比嗎?這種練習法只是讓人從門外漢達到足以應付一般需求的程度,接著就一直困在這種程度不再進步,就練傳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知識的傳授,也是效率不高的一般練習,一直閱讀與上課,並沒有辦法讓人變強,只能略懂皮毛,什麼時候適用這種練習法?例如你只是想和朋友能夠在週末一起打打球交流感情,沒有打算要參加比賽,那就用一般練習法就可以了,不必再往上一個等級!但如果胸有大志,那就更進一步邁向下一層的目標練習法吧!
- Nov 01 Wed 2017 13:57
<膽大無畏>書摘:一本實用的創業指南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介紹所謂的指數型科技是什麼,我認為可以簡單的定義為「能賦予少數人大影響的工具」,傳統工具就像是線性函數,每單位的人能帶來的影響是固定的,因此越高影響力的企業,就會有越多的員工,相較之下,利用指數型科技的企業,即使只有極少的員工,卻能帶來非線性的影響。
- Aug 15 Tue 2017 19:48
提高生產力-讀<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chris bailey
- 生產力=你成就了多少(總「質」)而非做了多少(總量)=精力+專注力+時間
- 每過一段時間重新審視生產力或迷惑時,問自己
- 內心深處有哪些價值觀與生產力相關?
- 為什麼要提高生產力?
-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很多工作,並非每件事都同等重要
- 有哪些工作是應該做的?(列出全部)
- 對自己(工作)最有意義的三件事?
- 每日只安排三件重要的事、每週設定三個重要目標
- 睡前安排明日的三件事
- 思考每件事的5W1H
- 三件事盡量跟價值觀相符
- 設鬧鐘提醒自己:「還記得本週3大目標嗎?本日3小目標?你在做嗎?」
- 每日晚上回顧是否太過容易或困難
- 當做事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找出生理黃金時段(BPT),一週內每一小時記錄精神狀態
- 善用黃金生理時段做三件重要的事
- 將重要的事標注投入心力從1-10,依據狀況選擇合適的執行
- 捍衛BPT,不讓其它原因佔有
- 避免拖延:改變造成拖延的原因
- 無趣→改變環境、做事方法等等
- 令人受挫→蕃茄鐘,時間到就休息
- 困難→先研究流程提高掌握度
- 毫無條理不夠明確→訂制行計劃
- 缺乏意義→思考有什麼意義
- 不好玩或缺乏吸引力→設定獎勵
- 列出拖延的成本
- 看看未來的自己,他還是你,減少陌生感,不要什麼事都丟給他
- 3C產品是生產力的殺手,每日2100-0830不碰
- 對重要的事,花更少的時間,才能投入更多精力與專注力
- 設定截止期限,提高緊迫性
- 翻轉拖延的誘因
- 每週最佳工時35-40小時(避免邊際效應)
- 不論是工作還是休閒,規劃行程能讓你更專注、創造力、積極、快樂→心流
- 做事情的方法
|
非必要N |
- Jun 21 Wed 2017 09:44
神一般的預測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預測,小至明天是否會下雨?大至這檔股票會漲還是會跌、下一任總理是誰?都是預測的範圍,作者從1980年代就開始研究良好的預測是不是有其技術性可言?還是純粹是運氣所致?這本書就是在書寫這個長期研究的結果,良好的預測是可以學習的。
- Jun 20 Tue 2017 08:20
淺談人工智慧(一)
說到人工智慧AI,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可以說是這幾年來最熱門的話題,有些人擔心會被AI搶走飯碗,有些人則展望未來人機共存,邁向神人的境界,究竟AI對我們人類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我認為這個問題由自己判斷最好,而要做到這點,一定要了解AI到底是什麼?他的來頭?和運作的原理?
- Jun 09 Fri 2017 07:11
了解習慣,才能培養好習慣,改掉壞習慣--讀《我們為什麼這樣生活 那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