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說話人人都會,但能夠把話說得好的人,卻是少之又少,有些人以為會說話就是能夠在辯論比賽中拿到冠軍,或是在幾千人前做出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但其實,說話同時涵蓋了五大不同面向:溝通、說服、談判、辯論、演講,而能好好說話者,即是具備所有面向的能力。

 

很多人以為自己很會說話,但話說得好不好,其實很難接受反饋,書上說:「說話之傷都是暗傷,若無人點醒,自死不知」,能聽出你言談中的問題的人,也就笑笑不說話,暗中默默記下你這人不靠譜;不知道話術的人,也就聽不出你的問題了。因此,本書就是讓你了解一些說話的技術,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每日觀察與練習,才是學會說話的技巧的唯一之路。

 

本書依照說話時,話語權在誰身上,將說話分成五大面向: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所謂的話語權,即是又掌握最後行動權,或是影響對話走向最大的人所擁有。說話不是聽到什麼就講什麼,更多的是觀察與思考,了解誰掌握了話語權,才能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首先,溝通是一種話語權流動的過程,雙方並沒有誰高誰低,因此說話之時就必須注意不能傷害了雙方在同一平面的事實,若是有哪一句話破壞平衡了,那麼溝通要不是不歡而散,就是留下暗傷。

 

舉個例子來說:當病人過世了,醫生必須告知家屬這個壞消息,很多人會說:「對不起,我們盡力了。」殊不知這個對不起,已經將自己拉到比對方還低的地位,權力變成在對方而不是在雙方之間流動,接下來會引發的「事到如今,你光說對不起有什麼用?」、「對不起什麼,你們真的有盡力嗎?」……,都是因這句不恰當的話所引起,若是當時,改以「我很遺憾。」純粹表達一種平等的同理,那就不會動搖權力的天平。

 

再舉個例子:「你這個人怎麼這樣」跟「你這樣做我很難受」,兩相對照,是不是就能看出前者將自己拉到了更高的地位,破壞了平衡的關係,後者只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沒有指責對方,因此雙方仍然是在天平上,才能繼續溝通下去。

 

任何一句話都會影響話語權的流動與平衡,觀察並思考就能漸漸看出這股權力之流,所謂「三思而後行」就是在每句話前,要先想想這句話,對話語權的影響是什麼。

 

說服時,我們希望能使對方有所行動,說語權落在對方身上,因此說服的重點不是在怎麼讓你按著我的意思行動,而是怎麼讓對方產生我想要的想法並行動,因此動不動就說教、阻攔、或是輸出價值觀,只會讓對方產生反抗的情緒,更難被說服。

 

說服的重點,在於將選擇權給對方,我們只能透過暗中引導,例如用反問法,或是提供更詳細的計劃讓對方知道這樣知易行難,而「自己決定」做或是不做,這樣才是一個成功的說客

 

書中雖然提到一些談判與演講的技巧,但我認為並不是那麼足夠,應用性也不高,演講方面有更多書籍可以參考,像是TED或是一些專門教如何演講的書都更詳細的介紹了演講的技巧,至與談判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像是《雙贏談判》、《談判課》或是賽局理論相關的書籍都能讓你更了解這方面的技巧,對這方面有需求的人不仿參考其它書本作為指引,但在看這些書的同時,思考話語權這件事,能讓你更深入了解書中每句話的意義。

 

辯論是一種權力在他方的情況,例如:辯論比賽的決定權是在裁判身上;政見辯論會的目標是老百姓們;爭取合作的辯論目的也是讓合作廠商了解,而不是打壓競爭廠商,因此,重點並不是在打的對手體無完膚,而是如何有條理、有邏輯、不慌不忙的闡述所思所想,讓第三者了解並選擇有理的那方。

 

很多人在辯論裡做錯的一件事,就是認為講的慢的人就輸了,因此辯論就是訓練在越短的時間回應越好,但反應慢可以挽救,但反應錯方向只會越走越偏,因此「以慢打快」才是好的解法,利用「複述問題」、「主線不斷」、與「找出核心」是三大要訣。

 

既然沒辦法立刻想出回答,那麼重複一次問題不僅能釐清方向,也能偷偷爭取時間。再來對方的問題可能是故意挖坑,意圖讓我們順著他們的邏輯走,不要因對方的提問而被牽著鼻子走,一定要讓話題維持在原本的議題上,這就是「主線不斷」。最後,對方會提問質疑大多是針對同樣一個點,說話前想想對方會針對什麼樣的核心論點去攻擊,不管問句在怎麼變,其實都是類似的問題,這樣就能拿出準備好的說詞,不急不徐的嗆回去。

 

其實辯論中最可怕的是對方突然來一句神邏輯,你隱隱覺得哪裡怪怪的,確又無法辯駁,例如:「認真你就輸啦」、「你行你上啊」、或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等等都是經典的例子,書中提到許多妙法可以化解這些尷尬的問題,這裡就賣個關子,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買書來看。

 

書中講到很多實用的案例,每個人身邊都曾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我認為這是一本可以買來放著的,有需要就拿出來翻翻的一本好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